西部开发立新功——兵团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17年08月17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

●兵团精神课题研究组

人类有许多梦想。开发西部,是中国人2000多年的梦。

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就有中央政府驻军开始屯垦,历代不息,曾托举过丝绸古道的繁荣。但是始终没能走出“一代而终”的命运,只留下古西域36国的尘埃。高昌、交河、米兰遗址供人观景怀古:何处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烽烟……

然而,一个伟大民族的梦想是不会熄灭的。真正现代意义的西部开发,当属20世纪中叶。一支人民的军队扛着红旗来到了这里,没过多久,毛泽东主席便命令:“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于是,王震率部组成生产建设兵团,扑向准噶尔戈壁、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把南征北战的地图变成生产地图,把三五九旅的炮镜变成水平仪,把南泥湾的战马变成耕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用“热血兵团”燃烧的激情,把开发西部的梦想铸成现实的辉煌。

新型工业做先锋

长期以来,兵团人始终以屯垦戍边为己任,一直靠节衣缩食、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在戈壁荒原建起一片片绿洲,形成了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单一生产型的产品经营发展模式,在为国分忧、稳定边疆、巩固边防方面,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历史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如果说,兵团人诚如石河子广场那尊“军垦第一犁”的雕像;那么,面对着今天的市场经济大舞台,势必又一次拉起西部大开发的纤绳,去翻犁那更加坎坷、险象环生的“土地”。然而,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更不认同“特殊”。兵团发展的命运,注定了必须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调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趋势推动下,市场经济席卷中国大地,惊涛拍岸。沿海发达地区早已挣脱姓“资”姓“社”的争论,成为驾驭市场的弄潮儿,争先恐后地崛起发达,走在了中国经济体的最前列。遗憾的是中国西部滞后了,东、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是兵团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长期以来,兵团国有企业办社会,包袱多,负担重,设备老化,无更新技术设备的资金,产业布局分散,战线长,重复建设多,流通渠道不畅,缺乏经济调节手段和造“血”功能,等等。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兵团这条沉重的大船有些无所适从,处处被动。“九五”期间,兵团经济平均增速仅有8.7%,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于自治区水平。增速越来越慢,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显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在兵团弥散开来,有人认为兵团经济走进了死胡同,进退都无路。一些国企老总、经理牢骚道“不改等死,要改找死”,或者迁怒于兵团“是农民入工会,是军队没军费,是企业办社会,是政府要交税”的“四不像”特殊体制。兵团“特殊论”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经济的发展。长期的自我封闭、自我保护,使一些人难以从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和传统思维定势中挣脱出来。“一大二公”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大计划的经营体制,都是兵团走向新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拦路虎”。

兵团的发展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只有改革开放才有出路。兵团适时提出“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的激励斗志的响亮口号,充分表达了兵团人的决心和信心。兵团党委经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统一了认识:绝不能用兵团体制的特殊性来代替市场经济的普遍性,市场也绝不会因为你体制上的特殊,就改变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在计划经济时期,兵团曾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辉煌。只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大计划体制的困扰,充分发挥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与兵团特殊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在西部大开发中兵团同样可以再创新的辉煌。

2000 年还剩最后3 天的时候,兵团党委召开了四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审定了酝酿多年的“十五”规划,提出了兵团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并发出了“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号召,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巨浪。“十五”规划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兵团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和重中之重进行部署。调优调高农业,走高效农业的路子;做大做强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拓宽搞活服务业,走新兴服务业的路子。在对外开放上,紧密衔接和利用中央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利用国家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西部发展提供宽松环境的政策,积极进行国企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促进西部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兵团“金边工程”实施力度、危房改造推进力度;利用中央发挥政策和资金导向作用、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做大做强兵团“三大基地”“六大产业”。中国西部大开发,为兵团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是市场经济前沿的战车,企业家们当然就是驭手,市场的冷暖当然是他们先知先觉。应该说,兵团的企业家们,尤其当今崭露头角抑或说已知名的企业家,是看准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的。郭庆人,“新疆天业”老总,一直是个毁誉参半的争议性人物。但他恪守邓小平“不争论”格言,埋头苦干,让事实胜于雄辩,一路走来,成就斐然。在兵团各大媒体举办的“2006 感动兵团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他荣幸当选。给他的颁奖辞是:经过48 个风雨春秋的拼搏,他成了为兵团工业经济新的腾飞奠定基础的领军人物。当郭庆人腰间挂着助搏器奔走在厂矿、车间的时候,天业节水技术所惠及的周边国家和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十万农户,都记住了这样一位兵团人。其实,郭庆人的起点并不高,原本是八师一三四团一家团办小型塑料制品厂的厂长,但他头脑灵活,善于抓住当时兴办乡镇企业的机遇,以小搏大“蛇吞象”,竟然跑到石河子市吞并了行将倒闭的石河子玻璃厂,干出了背负560 万元债务的“傻事”,颇受社会非议。但他明白,这一招使他占领了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大舞台,抢占了既可以覆盖石河子、又可以辐射全疆甚至全国的塑化工业先机。吃亏不吃亏,能人自有与众不同的“算盘”。不出所料,他迅速将该厂转产为塑料厂,组建了新疆天业塑化集团,开始甩开拳脚,在市场上打拼,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万事开头难。天业集团瞄准了兵团和自治区当时正在大力推广的“白色革命”市场,生产农用地膜及节水设备,无疑这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选择。但有三难:资金、技术和原料。没有资金,作为“负债大户”求贷无门。郭庆人东奔西跑,软缠硬磨,用执著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从银行贷到了90万元启动资金。没有设备和技术,天业集团千方百计筹钱购买或引进,与中科院有机所、北京化工研究所搞合作。没有项目,天业集团集思广益搞研究,先后研发出异型38塑钢系列产品、PVC食品包装膜……全体员工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提高产品质量,终于打开销路,把市场拓展到天山南北,企业连续多年产值增幅在40%以上,不仅还清一切债务,还成为当地利税大户。

天业集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兵团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资源,结合上市募集的雄厚资金,着力把“蛋糕”做大做强,一下手就建设了120万吨的聚氯乙烯树脂及相关产品工业园区。天业集团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节水灌溉技术设备,自主研发大规模膜下滴灌系统,已形成600万亩滴灌器材生产能力,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200 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节水器材生产、推广、应用基地。天业集团先后被评为国家制造业500强、化工业100强、自治区30强企业,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天业集团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名声大振,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天业集团视察,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继1997年天业A股在上海上市后,天业集团的胃口越来越大了。天业集团利用国家支持的产业政策,决意上市香港,走向世界。有志者,事竟成。2006年2月18 日,从天业集团拆分出的天业节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新疆第一家在香港成功上市的企业。自此,天业集团已是天山脚下跃起的一颗“工业新星”。2006 年,天业集团总资产已达70亿元,是组建时的45倍,拥有11个控股子公司、6个控股分公司和6个参股公司,是一个产、学、研相结合,贸、工、农、科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天业集团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辉煌,圆了几代兵团人的工业梦想。天业集团是兵团二次创业的缩影、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它的腾飞预演着兵团新型工业化的全面发展。

兵团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既是服从全国重大战略步骤的需要,又是兵团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兵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兵团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赢得新世纪发展主动权,在大开发中有所作为,很好地履行了屯垦戍边的使命。兵团党委确立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着力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关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兵团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兵团党委以开放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以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破解兵团新型工业发展中的难题,不断将兵团新型工业化建设引向深入。

现代农业是主力

西部大开发,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国家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追求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如此,美国亦如此。美国也曾经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西部与南部极其落后。为开发西部,美国先后颁布了三个《土地法》,这在美国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和开发热潮,加之种种优惠政策,历时100多年,使西部与南部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趋于平衡。这对于我国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兵团是靠农业起家的。兵团人靠人拉肩扛,白手起家,开垦了上千万公顷的土地,修建了上百座水库,改造了绿洲,建起了城镇,创造了兵团发展的第一次辉煌。在今天兵团人二次创业、再造辉煌的历史进程中,土地和农业的开发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根基。长期以来,农业在兵团经济结构中占有半壁江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兵团党委的每个决策,每一次改革部署,都将农业发展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出台关于工业改革的“1+8”文件时,同时出台了深化农业改革的“1+3”文件。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兵团170多个农牧团场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2005 年初冬的一天,寒风袭扰着边城乌鲁木齐。只听“呜——”的一声,火车还未进站,站台上已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难道是什么盛大节日?还是迎接什么重要人物?都不是。抬头看,大红横幅上写着“热烈欢送拾花工返乡!”“欢迎明年君再来”。只见返乡农民满脸笑容,井然有序地登上列车,踏上了返乡之路。这一幕,被配上大幅图片在边城各大媒体广为传播,一时成为佳话。这绝非炒作,而是真实的兵团故事:八师一个团场隆重欢送拾花工返乡。这一年,兵团的棉花总产近百万吨,获得空前大丰收。兵团的农业机械率高达86%,高于自治区,居全国之首。但恰恰在棉花的采摘上是“短板”,每年急需60万名至80万名季节性拾花工,手工采摘,每年要支出10 亿元的劳务费用。年复一年,这是兵团各级领导最为头疼的大事。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还得靠改革和发展去解决。为了解决这一困扰,这些年兵团一直在做机器采棉工作,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棉花一直是兵团的特色产业。兵团早在1951年就打破北纬42 度的“植棉禁区”,成功试种了棉花,随即在全疆普及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兵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地膜植棉技术,提升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单产,起到了很好的科技辐射示范作用。不仅如此,兵团为支持自治区“白”色产业,还从各团场抽调了上千名植棉人才,去南疆三地州贫困乡村传经送宝,带动了自治区农业的大发展。随着兵团节水技术的突破,天业集团化工产业的发展,膜下滴灌、微滴灌的普及,兵团的棉花单产和总产实现新飞跃,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出生产建设大军作用。

棉花“一枝独放”的局面有喜也有忧,从结构上说是脆弱的,是难于抵御市场风险的。兵团对此认识十分清楚,一直在进行种种努力,使农业结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新疆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兵团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兵团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天集团建成了全国大型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中基公司的番茄制品,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位居世界第三;天业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有名的节水器材生产企业之一;天康公司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已成为全国胚胎移植知名企业;“新农开发”以长绒棉作拳头产品,进行水土开发、节水灌溉推广应用,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新型产业链;“冠农”以香梨和鹿茸为主打产品,形成了果蔬产业链条。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正在成长为兵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进步为金翅

飞机从低空飞过一望无际的棉田,喷洒着农药。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发布指令,启动自动化深埋式耕层滴灌系统,实现棉田的自动灌溉。通过分布在棉田的摄像机,对棉花生长状态和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控。每到9月下旬,农用飞机掠过成片的棉海,脱叶剂从天而降,均匀地洒落在绿色的棉叶上,棉花在随后的时间进一步成熟,而绿叶在某一特定时间集中枯萎,随即马力强大的采棉机开进了棉海。

手机遥控灌溉,鼠标点击施肥,足不出户,尽览万顷绿洲。这是神话吗?不是。这是兵团在一些植棉大师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的真实记录。不仅仅是农用飞机,一些新型农机具的大量使用,正在将兵团职工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逐步告别传统“农民”的形象。曾记得20世纪60年代,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在上海人民广场给上海支边青年作报告,他以政治鼓动家、诗人般的丰富想象力,向青年们描述兵团的未来:去边疆的上海青年是画家,不是画山画水,而是画社会主义,画共产主义,用勤劳的双手,去开发去建设,去创造财富……当我们实现水利化以后,就从老天爷手中夺回了特权,把闸门打开就天下雨,闸门一关就是晴天。叫棉花地下雨,麦子地就不下雨。叫麦子地下雨,棉花地就不下雨。叫它在哪儿下就在哪儿下,叫它上午下雨,它就不敢下午下。我们的权力不得了啊!对照张仲瀚副政委当年描绘的景象,今日兵团不仅完成了他的夙愿,就连当年许多遥不可及的梦想,都已完全或正在实现。

兵团工业和农业正是依靠现代科技的支撑,实现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飞跃。科技的进步给兵团事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得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上翱翔。不必说正在壮大的兵团新型“工业舰队”,与市场大潮进行搏击;也不必说兵团农业“三大基地”(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启动,业已成型,单说在兵团日新月异的发展壮大中,不断涌现的新词,就能领略到兵团发展进步的态势。什么“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卫士”等等概念,绝非标新立异的词藻,折射出的是兵团发展的新特色。兵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积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要先行”的构想,始终重视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并庄严承诺不仅要做好戍边卫士,而且要当好生态卫士。言必行,行必果。随着兵团大量广泛地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绿洲生态发生了革命性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