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精神是兵团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发布时间:17年03月27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

●兵团精神课题研究组

兵团事业是在兵团精神的推动下发展壮大的,兵团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惧困难、迎难而上、勇于进取的崇高精神丰碑,展示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一辈兵团人凝聚团结成一个坚强实践主体的精神力量,提供了老一辈兵团人将时代要求同屯垦戍边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贯穿在兵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军事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项建设之中的内在生命之魂,对后来的兵团人有一种强大的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对兵团事业有一种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组织作用,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事业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 兵团精神书写了攻坚克难的经典范本

兵团精神是老一辈兵团人在应对兵团发展中面临的客观环境的挑战中得到充分展示的。新疆的客观发展环境恶劣复杂,有我国第一、第二大沙漠,生态环境脆弱;有我国最长的陆地边境线,是我国接壤国家最多的边境省份;有55 个民族居住在这里,其中世居民族就有13 个,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原始,没有现代工业,许多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内地运来。这些特点,构成了制约兵团存在发展具体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战略安全环境和社会实践环境,也给兵团提出了如何扎根生存、如何发展壮大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兵团就是在不断适应这些客观环境、攻克一系列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否充分适应这些客观环境,是兵团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只有充分适应了这些客观环境、克服了客观环境造成的种种困难,兵团才能在新疆生存下去,兵团事业才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适应恶劣复杂的客观环境、克服各种困难,需要兵团人具有面对困难时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从兵团诞生之日就开始聚集,一直伴随兵团事业发展始终。兵团创业时,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四无住房,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但是困难并没有压倒兵团的创业者们。新疆和平解放后,王震将军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上至司令,下到士兵均参加生产劳动,出现了许多军长、政委自己开荒种棉花,师长背着粪筐拾粪,团长、政委也都光着膀子和战士一起开荒的场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深入浩瀚的沙漠、荒凉的戈壁,开荒造田、兴修道路、水利;挺进边境一线守卫边防、开发边疆;进军塔里木、屯垦准噶尔、挺进伊犁河谷、阿尔泰山麓、开发莫索湾……作战地图变成生产地图,炮兵的瞄准器变成水平仪,战马变成耕马。没有土地自己开荒,没有耕牛就人拉犁,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房屋就修地窝子住,没有蔬菜、肉食用盐水下饭,没有面粉就吃苞谷麦粒充饥,没有经验就虚心请教当地老乡。他们把国家发的津贴费、转业费拿出来,把菜金、粮食和衣帽、鞋袜以及衬衣和衣服口袋节约下来,作为工业建设启动资金,投入合作社,兴办煤矿、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纺织厂、汽车拖拉机修配厂、机械厂、面粉加工厂等工矿企业。在这种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唱出了“八人拉犁气死牛,芨芨草搓绳不发愁。不怕苦,不畏难,戈壁滩上盖花园”的歌词,劳动工地上回荡着创业者们愉悦的歌声,唱醒了万古沉睡的戈壁荒原。他们在昔日被视为植棉“禁区”的玛纳斯河流域,先后创造了两次大面积植棉丰收的全国纪录;他们把一批重碱滩改造成稻谷飘香的塞外江南;他们征服了被外国探险家称之为“死亡之海”的塔里木盆地,在戈壁滩上开垦出了一片片良田,兴建了一座座水利交通设施,建设了一个个城镇、团场和企业,办起了一所所学校和医院,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出现了一片片绿洲;开创了干旱地区独具一格、完整配套的农业体系,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建起了一个个新型绿洲生态经济网络。他们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创建的许多工厂企业至今仍是新疆的骨干企业力量。他们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固守边防、不畏强敌、血洒疆场,时刻警惕防范着境内外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筑起了令各种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难以逾越的屏障。他们在60 多年的艰苦奋斗中,演绎了一部部人进沙退、改造自然、创造美好未来的威武雄壮的话剧。兵团人正是在应对这些恶劣复杂的客观环境中展示了高昂的精神面貌,展示了他们不畏艰苦、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展示了他们白手起家、改天换地、创造未来的志气豪情。在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下,兵团创业者们成功地适应了新疆的环境,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使兵团在新疆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曾经给予高度评价:“我王震部入疆,尚且用全力精打细算,艰苦奋斗,如今他们已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少数民族的热烈拥护。”

同创业初期相比,兵团今天面临的客观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但客观环境对兵团发展的制约和挑战依然存在,兵团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同内地甚至地方相比仍然相对艰苦和脆弱;兵团所处的社会环境仍然比较严峻,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反恐维稳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兵团发展的实践环境还需要有更大的改善。老一辈创业者们在那样恶劣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取得辉煌的业绩,今天的兵团人,更没有任何理由退缩逃避,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和善于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使兵团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才能成为兵团精神当之无愧的传人。对于今天的兵团人来说,兵团精神中所蕴含的老一辈兵团人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范,始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范本。

二、 兵团精神汇聚起兵团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身上体现出的对兵团事业的乐观态度和深厚情怀。职工群众是兵团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根本依靠力量,也是兵团精神的实践主体。兵团人来自各行各业,包括转业军人、知识分子、大中专毕业生、援疆干部、工人和农民等各个职业,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其中比较突出的、对兵团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群体包括军垦创业者、支边青壮年、知识青年、新职工等。将经历、习惯、思想各异的人们团结成推动兵团事业发展的坚强“兵团人”,需要一条脉动全城的强大的精神纽带,需要培育和发展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们团结凝聚到一起的精神力量。

兵团精神就是老一辈兵团人在奋斗过程中培育和凝聚起来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是将全体兵团人紧紧纽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精神纽带。最早的军垦创业者们虽然都是军人,但也是有着不同来源的,有王震将军率领进疆,经历井冈山、长征、南泥湾、西柏坡直到解放大西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第二、六军;有陶峙岳率领和平起义的原国民党新疆警备部队,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有原三区革命军整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怎样使这些来源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程度不同的军人成为一个号令统一、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统一整体,从一开始就是摆在军垦创业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就无法应对新疆复杂恶劣的环境,承担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为了解决这一课题,新疆和平解放后,驻疆各部随即按照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的原则,按照党的建军原则,以思想上、精神上的统一为重点,对起义部队和民族军进行了整编,第一兵团先后从第二军、第六军抽调了大批优秀政工干部负责政治工作,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和政治委员制度,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并通过组织部队参加劳动生产,使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支由三五九旅精神传统武装起来的真正的人民军队,他们传承了革命军队为人民的光荣传统和不惧任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传承了革命军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为了使驻疆部队在新疆安下心、扎下根,部队又从内地招收了大量女兵来到新疆,这一重大举措,体现了兵团精神以人为本、凝聚人心的特色。这些举措,从精神上、思想上、素质上为新中国的屯垦戍边实践作好了准备。兵团从成立到“文革”十年动乱被解散这段时间,除了军垦创业者及其子女外,还有大量支边青壮年、知识青年、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加入到兵团事业中来,怎样使他们迅速融入兵团,变成具有强大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的整体,成为这一时期一项重要课题。面对这一课题,兵团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通过新的生活方式改造他们,让他们一进来就过着有组织、有纪律的军事化生活,逐渐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形成统一的有纪律性的生活方式;二是采取老红军、老八路、解放军老战士传、帮、带的方法,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再接受老一辈兵团人的言传身教来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认识;三是在兵团上下广泛开展“五兵”(兵演兵、兵唱兵、兵画兵、兵舞兵、兵写兵)活动和“四句话”(处处有歌声、月月有晚会、经常作宣传、节日有活动)活动,通过部队丰富的军旅文化吸引和感染他们;四是注重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他们;五是组织他们参与到兵团火热的劳动生产中,通过紧张热烈的劳动生活锻炼他们。这些举措,起到了强大的凝聚作用,将五湖四海的人们迅速凝聚成为一个整体;这些举措,也使注重团结成为兵团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色,使兵团精神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将兵团人联系到一起的强大精神纽带,成为兵团人的核心价值和兵团人的身份标志。

经过60 多年的发展,兵团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目标同老一辈兵团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何使老一辈创业者们的精神风貌代代相传是当前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随着老一辈兵团人的退休和离开兵团,大量内地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成为兵团新职工的主体,占到一线劳动力的绝大部分。新职工有较强的经济意识,但对兵团的历史、使命缺乏认识,集体观念相对较弱,这些都同兵团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面对这一课题,迫切需要通过继承弘扬兵团精神,发挥兵团精神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作用,增强职工群众对兵团事业认同感,使新职工成为有着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能够共同团结奋斗的坚强实践主体,使兵团精神内化为兵团人的特质。

三、 兵团精神将时代精神转化为兵团发展的强大动力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而展现出来的独有的精神风貌。兵团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需要体现在对兵团事业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要求上,构成兵团事业发展的时代条件。这些要求包括党中央对兵团事业发展的要求、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对兵团事业的影响、对外交往关系对兵团事业的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对兵团事业的要求等。这些要求和影响,既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也带有一定的变化性,体现了一个时期国家精神追求、理想信念、道德取向、行为标准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兵团人实践的方式、目标、观念等,影响着兵团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影响着兵团事业的发展趋势。兵团人需要按照这些时代条件为兵团事业的新发展而改变自己,使自身的精神特质更好地体现时代特征,用这些要求来丰富兵团精神,推动兵团事业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

兵团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受到了时代条件的深刻影响,兵团精神也在充分适应时代条件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对兵团事业新的推动作用。新中国的成立和新疆的和平解放,使新疆具备了同祖国内地一同进步的政治基础。兵团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然要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一同进步,这种进步既是物质实践过程也是精神实践的过程,需要兵团人不断适应时代条件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丰富和提升自己,使自己具备推动兵团事业前进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探索和实践,都体现在兵团人的精神实践和兵团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引导兵团人用新的观念新的认识来把握和推进兵团实践,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通过兵团精神将时代精神转化为兵团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的稳固机制。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尽快稳定全国局势、恢复国民经济,新疆作为局势复杂、经济起点低的地区,这种要求更加迫切。为了顺应这一形势,毛泽东要求驻疆人民军队:“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广大军垦创业者以军人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开创了新中国的屯垦戍边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加快新疆的发展,党中央作出了组建兵团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战略决策,兵团人以巨大的牺牲精神和创造热情承担起屯垦戍边的使命,发挥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作用,在学习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中不断展示出自己的精神风貌,将社会主义大农业和现代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人际关系引入新疆,并使之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创造了兵团事业的第一次辉煌,使兵团事业迅速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为新疆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发展需要调动各种力量,发展也需要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兵团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生力军和先遣队,同时又是确保西北安全的重要力量。1981 年,邓小平同志亲自作出决策,恢复了在“文革”中被解散的兵团,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兵团人以老一辈人创立的兵团精神激励自己,把握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深刻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兵团工作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使兵团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重新扬帆起航,取得新的成绩。纵观60 多年的发展历程,兵团事业始终同新中国的发展相同步。每当兵团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会得到中央的重要指导,使兵团人能够准确把握和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关系和新科技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对兵团的要求,不断用时代精神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使兵团精神具有推动兵团事业适应新时代的新品质,使兵团始终随共和国的脚步前进。

新世纪新阶段,兵团事业已经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多元多样多变、交流交锋交融的社会思潮,迫切需要用兵团精神构建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打牢思想基础,引领兵团事业。党中央对兵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兵团当好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四个队”,发挥好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履行好“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功能。国家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兵团在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要求兵团必须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要求兵团更好地团结凝聚兵团人对兵团事业的向心力。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对兵团人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的新要求,这种新的时代要求丰富了兵团精神,使之具有了引领兵团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作用。

四、 兵团精神赋予了兵团事业内在生命之魂

兵团精神是兵团事业的本质展现和内在生命之魂,是兵团人在长期实践中对兵团事业的本质把握和提炼。兵团担负着屯垦戍边综合性使命,承担着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多重任务,是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兵团事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军事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内容,兵团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有效运转,就在于有能够充分体现兵团人、兵团事业普遍本质的兵团精神。这个普遍本质是在兵团各项具体实践中被提炼和抽象出来的,汇聚成对兵团事业的整体宏观认识,并在兵团事业不断推进的实践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形成兵团事业的内在生命之魂,使每一个准备投身和已经投身兵团事业的人能够通过兵团精神的感召而深化对兵团事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拉近同兵团的情感,增强对兵团发展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为兵团事业的发展提供长久的推动力,形成兵团精神同兵团事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有效机制。

兵团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巩固边疆的复杂而多重的任务。兵团能够成功地将这些不同方面、不同内容组织起来,靠的就是探索形成了体现兵团事业本质特征的兵团精神,靠的就是兵团精神这一强大的事业凝合剂,靠的就是较好地发挥了兵团精神对兵团事业的强大凝聚、组织作用。兵团精神对兵团事业这种全方位的组织作用是随着兵团各方面实践的深入推进而不断实现的。在应对“伊塔事件”、建设边境团场的过程中,大批兵团人之所以能够放弃刚刚建设好的家园和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奔赴更加艰苦、更加危险的边境地区重新艰苦创业,在许多不适合居住的边境地区建起一大批边境团场,使兵团事业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获得了更全面的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弘扬兵团精神,激发了职工群众热爱祖国的豪情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纪律意识和大局意识,使他们具有了为国家利益和兵团事业服务的自觉意识,所以能够毫不犹豫地落户边境地区。兵团在创业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得到新疆各族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同新疆各族群众之间形成了“ 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成为“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汉族支援少数民族、各兄弟民族相互支援的有效形式”,营造了兵团事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弘扬兵团精神,激发了职工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增强了他们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自觉性,使他们甘愿把开垦条件较好的土地、建好的厂房、购置的生产资料无偿移交地方各族群众,坚持不懈地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兵团在创业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大批现代化工农企业,迅速奠定兵团事业的较高起点,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弘扬兵团精神,激发了职工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克服不利条件的制约,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现有条件去发展事业,使各项事业能够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地得到发展。兵团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迅速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开发服务体系,实现了在北纬45 度的玛纳斯地区大面积植棉成功、建起我国第一个长绒棉基地、培育成功军垦牌细毛羊、建起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基地等一系列新突破,全面提升兵团发展的质量,推动兵团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弘扬兵团精神,激发了职工群众开拓进取、争创一流,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纵观兵团的发展史,越是困难时期,越能展示兵团事业的本质要求,体现出兵团精神的重要性。兵团事业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较充分地发挥了兵团精神对各项事业的全面促进作用,使兵团精神同兵团事业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60 多年的发展证明,没有兵团事业的存在,兵团精神就失去了存在环境和活动载体;没有兵团精神的存在,兵团事业就失去了内在灵魂和持续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当前兵团事业正处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头,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屯垦和戍边、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兵团和地方“三大关系”,全面推进兵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军事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项内容。这些新的需要和任务,使得促使兵团精神同兵团事业相互支持在今天仍然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课题,要求兵团切实做到“用兵团精神建设兵团”,不断将兵团实践中的新要素概括提炼到兵团精神中来,使兵团精神更充分地展示出兵团事业的内在生命力量,展示出对兵团各项建设的强大凝聚作用和有效组织作用,推动兵团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