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兵团——匠

发布时间:16年09月24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鲜章平

每逢冬天,家乡的那座拱形小桥总会结冰,往来的人们接二连三地滑倒。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桥面没有那么滑了,再也不会摔跤了。原来,是一名工人用錾子给结冰的桥面做了处理。

许多年过去了,本以为早已忘却的事情,当人们热议“工匠精神”的时候,我还是禁不住想起用錾子做了处理的桥面。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能工巧匠,翻开四师七十二团的历史,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

技术人员不足时,战士们就一边学一边干。没有测量仪器,就把盛水的玻璃瓶子绑在枪杆上,这样就制成了“瞄准镜”,三支枪绑在一起就是“三脚架”。在麦收劳动竞赛中,排长张树清创造了日捆麦子1293捆的最高纪录;班长张喜明反复琢磨,在大车后加装柳条挡板,使装载量成倍增加;铁工组组长涂大旺自制了木质电动、马拉两用扬场机、抽水机、平地机、剥料机、木质车床等农机具,获得了“技术革新标兵”和“军垦土专家”称号。

什么叫工匠精神?60多年来,兵团人早已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作为中国薰衣草之乡,四师能吸引世界的眼球,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

由于薰衣草精油在医药和化妆品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加上产地稀少,所以一直有“黄金液体”之称。1956年后,中国科学院和当时的国家轻工业部香料研究所从国外引进薰衣草种子,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重庆、河南等地试种都未成功。1964年,试种薰衣草的任务下达到兵团,伊犁河谷与法国普罗旺斯同处一个纬度,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非常相似,再加上兵团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国家将试种薰衣草的任务分配给兵团。兵团确定由四师清水河农场和谊群农场(现七○团)承担。

这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接受任务,或许意味着冒险。上海轻工业学校香料专业的毕业生——徐春棠,成了接受这个历史任务的最佳人选。

薰衣草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为此,冬天徐春棠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守候在试验棚旁,认真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即使患重病,他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在他和同事们的精心呵护下,薰衣草种苗慢慢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环境,闯过了引种、育苗、杆插、越冬等多重难关,加快了繁殖速度。后来,六十五团正式被指定为全国薰衣草生产基地。

随着薰衣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生产加工精油成为当务之急。徐春棠亲自设计加工薰衣草精油所用的蒸馏锅,不断革新技术。1984年9月,在全国薰衣草工作会议上,由徐春棠主要负责的《薰衣草引种栽培加工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经专家鉴定,六十五团生产的薰衣草精油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完全能代替进口产品,为我国重要天然香料品种填补了一项空白。1985年,这一课题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徐春棠一辈子都和薰衣草打着交道,从薰衣草的育种、栽培、加工等实践到理论形成的全过程,这种工匠精神,正是中国的薰衣草产业“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原因所在。

2004年春,到了退休年龄徐春棠顾不上患病的身体,远赴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参观,了解香料的市场销售情况。回来后,甚至在办退休手续期间,徐春棠仍奔波在各团场指导香料生产工作。2005年,徐春棠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无限眷恋的薰衣草,可是他一手创建的薰衣草王国,却愈发繁茂地灿烂于兵团大地。他的学生戴久勤和同正科,牢记着恩师的教诲,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这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目前,四师的香料种植规模巨大,共有胡椒薄荷、亚洲薄荷、留兰香、迷迭香、罗马甘菊、薰衣草、大马士革玫瑰、香紫苏等10多个品种。由于生产规模和工艺的领先,六十五团被命名为“中国薰衣草之乡”“中国香料之乡”“薄荷之都”。

我想,各种香料作物之所以今天能香飘兵团,正是因为有了像徐春棠、戴玖勤、同正科等这样一群为了中国香料产业无私奉献的科技人员,他们是工匠精神在兵团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