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兵团— —军

发布时间:17年08月17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郝遥

走进位于石河子的兵团军垦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毛泽东主席于1952 年2 月1 日发布的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这宣告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大幕开启,也道明了兵团与人民军队剪不断的血脉渊源,更强调了兵团“军”的属性和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4 月29 日考察兵团时,也指示兵团要“彰显‘军’的属性”。

那么,何谓“军”?古今中外释义繁多,而《国语·晋语》注曰:“犹屯兵粮储也。”我国自古就有在边疆屯垦的传统,为稳固边疆起到了很大作用。而1954 年兵团的成立,开启了新疆屯垦戍边历史的新纪元。从兵团成立那天起,一代代军垦战士传承“军”的基因、坚守“军”的职责、永葆“军”的本色,扎根边疆、报效祖国,在开发建设边疆、巩固西北边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军”的基因是兵团延续不断的红色血脉。兵团系由驻疆人民解放军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而成,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和光荣历史深深融入了兵团人的血脉,在屯垦戍边的艰苦奋斗历程中,兵团人依然保持了军人的职责、使命和担当。王震将军当年赋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就是对兵团“军”的属性的最好写照。兵团是一个“准军事单位”,仍保留了部队师、团、连的建制;各师驻扎在新疆各战略要冲之地,团场遍布全疆和国境线,哪里有事到哪里,顶得上去、收得回来,指挥有力、调动迅捷。兵团成立60 多年来,百万兵团将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戍卫边境、建设边疆,用生命和青春诠释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将“军”的属性发挥到了极致。

“军”的职责是兵团时刻坚守的战略使命。边疆不稳,国无宁日。维稳戍边是党中央交给兵团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兵团要“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而要完成好党中央交给兵团的这一光荣使命,就必须时刻把“军”的职责挺在前面。不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化、国家事业怎么蓬勃发展,不管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哪个时期,兵团都始终站在维护社会稳定、戍卫边境安全、与“三股势力”作坚决斗争的第一线。自兵团组建以来,兵团人遍布天山南北、大漠戈壁,常年戍守在边境一线,对社情、民情、边情了然于胸,认真履行护边、管边、守边职责,在屯垦中戍边,在戍边中屯垦,做到“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在数千公里的漫漫国境线上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坚强屏障。

“军”的本色是兵团不可动摇的立身之本。听党指挥、依靠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本色,来自于我军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千锤百炼,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兵团与人民军队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使命相通。兵团从初创时期到发展时期,从解散到恢复、加强,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在屯垦戍边中保卫祖国领土、建设美好边疆,靠的就是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兵团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兵团人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这种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展现了兵团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是铸就辉煌的兵团事业的精神之源、立身之本。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在战争年代“敢上刀山下火海,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和平年代艰苦奋斗创造人间奇迹,实现“戈壁滩上建花园,亘古荒原变粮仓”的美好憧憬。这种敢于同任何困难作斗争并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英勇气概,是兵团人的宝贵财富。

60 余载流沙岁月,兵团人“扶犁惊戈壁、把剑镇国门”,不仅把戈壁荒滩变成了塞外江南,更有力地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边境的安宁。实践证明,“军”的属性是兵团的立身之本、事业之基、使命之要。新时期,党中央赋予了兵团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只有坚持彰显兵团“军”的属性不动摇,才能更好地完成兵团的各项发展、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