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兵团 ——水

发布时间:17年08月16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陈青山

《说文解字》中讲:“水,准也。”“准”的意思就是“平”,因为水处于静态的时候,由于重力因素,它会保持水平的境界,所以人们把某一事物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称为“水准”。

甲骨文、金文中的“水”字,像一条水流。中间的弯曲细线代表河道,两旁的点滴是水花。小篆的“水”字则更有弯弯曲曲的流水之形,显露了水的柔性。所以水的本义指水流或流水;泛指则表示水域,如江河湖海;后来引申为汁液,如泪水等。“水”也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凡是与“水”有关或者能流动的事物,大多都有“水”相伴左右。

水可静可动的姿态给了人们无限的启示:人们学习水的迂回,懂得了变通的道理;看到了水滴石穿,懂得了什么叫坚持;学习流水不腐的道理,懂得了进取与创新;学习了水狭则不深的道理,懂得了宽容和坦荡;看到了水的奔流不息,懂得了什么叫勇往直前。

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翻开兵团的地图便知道兵团师团的分布与水密切相关。塔里木河、孔雀河、开都河、车尔臣河、叶尔羌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和田河,一条条河流孕育了新疆也成就了兵团。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而兵团的农牧团场大多数分布在沙漠边缘、风头水尾,成立初期,很多团场没有自己的饮用水,吃水得去涝坝里拉,涝坝水不卫生,很多人饮用后拉肚子。20 世纪90 年代,很多连队打了压井,职工群众终于喝上了“甜”水。后来通了自来水,水源是天山冰雪融水,经过地下河沉淀,水质很好,终于结束了挑水吃的日子。据统计,截至2016 年,兵团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覆盖了所有团场,累计完成投资23.85 亿元,已建成饮水安全工程918处,受益人口达到200 万人,集中供水率达99.91%,自来水普及率达99.19%。

回顾历史,兵团的发展壮大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而兵团农业的发展史,更是几代兵团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历史!1949 年9 月25 日,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六师十八团沿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向库尔勒县(今库尔勒市)西面的吾瓦镇(今二十九团)进发,开发军垦农场。1950年3 月14 日,王震将军到吾瓦镇视察。他望着茫茫戈壁,对陪同而来的时任十八团团长于侠和政委阳焕生说:“太好了! 这地方能开垦十几万亩土地呢。你们要在这里种粮食、盖房子,将来还要建工厂、建学校、建医院。不过,目前得先解决一个难题——水!”是的,水是农业的命根子。没有水,部队何以开荒造田?何以屯垦戍边?随后,王震将军和十八团领导研究决定:在十八团开挖一条引水渠,连通孔雀河,把水引到吾瓦镇的军垦农场。1950 年9 月15 日,引水渠破土动工,历经8 个月的艰苦奋战,1951 年5 月15 日竣工建成通水。1951 年5 月15 日,王震将军来到十八团引水渠渠首,参加盛大的放水典礼,并将该渠命名为十八团渠。十八团渠是当年解放军入疆后新建的一条大型人工渠,对当时的新疆军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水在很多时候是柔和的,让森林青翠,使花朵缤纷,但有时也会变得粗暴。前几日我在朋友圈里晒出一张自己抗洪的照片,很多朋友表示质疑,他们很难理解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二师三○团也会有洪水。实际上,三○团位于天山支脉马扎山南麓,夏季极易在山前形成强对流天气,有时山区里阴云密布,团场却是艳阳高照;有时靠山近的地方大雨倾盆,团场南边的地方却滴雨未下。面对如此任性的天气,我们也只能时刻准备着。今年7 月18 日,一场大雨从马扎山方向袭来,短时间内造成强降雨,泄洪渠告急。灾情就是命令。当晚23:30 分,团场下达抗洪命令,我与30 名民兵组成第一梯队冒雨赶到20 多公里外的抗洪现场。半小时后,800 余名干部职工参与到抗洪队伍中,大家装沙袋、捆扎沙网、抬沙袋,忙而不乱。因为水流湍急,一个个两三吨重的沙网被挖掘机丢进洪水后瞬间消失不见,但我们没有丝毫迟疑,加速装沙袋,捆扎沙网。这场人与洪水的较量,在干部群众的齐心努力下人类最终取得了胜利。洪水也许能冲毁防洪渠,但冲不毁兵团人守卫家园的决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对于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的新疆、兵团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上世纪末,兵团开始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兵团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