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兵团——产

发布时间:17年01月16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秦嘉澜

说到“产”,人们不禁想到生产、产出。《说文解字》解释:产,生也。《周礼·大宗伯》中,“产”即百物之产,“天产者动物,地产者植物,谓九谷之属。”要是和“生”组在一块,就是“生产”。

“生产”这个词,伴随着兵团走过了60多个春秋。要说有什么词和兵团联系最紧密,我看好的就是“生产”二字,兵团的全称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要当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

“劳动的号子唱起来,劳动的双手动起来,生产运动大展开,戈壁滩上盖花园……”这段难忘的歌谣再现了兵团人战天斗地、艰苦生产的劳动场景。

新疆和平解放后,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新疆军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发布了大生产的命令。王震将军一声令下:“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建设战线之外!”军令如山,十万大军在王震将军的亲自率领下,发扬南泥湾精神,忠实地执行屯垦戍边政策,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渠引水,修路架桥,挺进沙漠,垦荒造田,植树造林,饲养牲畜,办农场,建作坊,办学校,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战士们脱下戎装,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变成了农民、工人、兽医、拖拉机手、饲养员……成为兵团最早的军垦战士。

195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机枪手张远发随团在和田就地集体转业,变战斗英雄为生产模范。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战斗结束了,大生产的战斗打响了,一场接一场,战斗英雄就是生产模范,生产模范也是战斗英雄。拾棉花、大会战、开荒地、修大渠,工地上没了张远发还行,连土广播都哑巴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疆条件十分艰苦,大家缺衣少吃,十万大军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人民,自己开垦荒田;没有冬衣,兵团人就自己抓紧时间生产。山东女兵唐德秀来到兵团后被分配在后勤部被服厂,为了能让战士们尽快穿上棉衣,她和战友们加班加点,常常干到凌晨才下班。寒冬腊月,她们赶制的棉衣、棉裤、棉褥自己舍不得用,要先送到连队让战士们用。

兵团的建设,使新疆成为中国陆地棉、长绒棉种植基地,番茄、辣椒、葡萄酒、鹿茸等产品也在全国市场上举足轻重;在新疆,每三亩半耕地中,就有一亩是兵团开垦的,兵团农业在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是兵团人艰苦的生产劳动建起了第一批工业企业,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第一匹机制棉布、第一张有光纸、第一块毛布、第一块机制方糖等,兵团是新疆现代工业的奠基者。

数十年来,兵团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产经验一直被地方学习,今天同样如此,兵地联系更为密切,一些团场积极与地方开展技术合作,开展一对一帮扶脱贫活动,成效显著。如今兵团高度融入新疆社会,构成了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嵌入式”发展模式,做到了同守一方土、同耕一方田,共同生产、共同繁荣。

一代代兵团人实践着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扎根边疆,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和人烟稀少、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克服罕见的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谱写了新疆现代化事业新篇章。在兵团人辛勤劳作下,一座座军垦新城被生产出来,一个个现代化工业企业被生产出来,兵团的生产开天辟地,戈壁惊开新世界。兵团已逐步建立起涵盖食品加工、轻工纺织、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体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60多年的峥嵘岁月,60多年的辉煌历程。兵团人放下枪杆,拿起锄头,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兵团人的生产创业史就是一部“扶犁惊戈壁、把剑镇国门”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