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兵团——冬

发布时间:16年12月02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朱珠芸茜

看到“冬”字,作为兵团人,我的脑子里立刻就会想到“冷”这个字。

兵团的冬日,太阳就是个摆设,这有光无热的太阳,虽明晃晃地挂在天上,却好像被冰块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透不过一丝热气。军垦战士即便穿上一层又一层的棉军装,戴着厚重的大军帽,穿上笨重的大棉鞋、戴上棉手套、棉口罩,甭管多厚的装备,一起风也都不起作用。呼啸的冷风在这冰天雪地的旷野中肆虐横行,这就是军垦战士对“瀚海阑干百丈冰、狐裘不暖锦衾薄”奇寒环境的体认。

然而,兵团人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吓倒,冬天虽冷,他们心里却无比火热。没有羽绒服,用大棉袄来抵御寒冬。没有舒适的砖瓦房、没有暖气,他们就在地上挖洞,用泥巴和着干草、芦苇、红柳枝做顶盖,造出一个个具有兵团特色的地窝子。

“既是战斗队、生产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用汗水和热血融化了每一个严冬。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兵团人口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农牧团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环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和沿边境线“两环一线”城镇群,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人民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座座现代化军垦新城为兵团人阻挡着冬日里的寒意,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竖立在宽阔笔直的街道两旁,为兵团人照亮回家的路,一幢幢漂亮的安居楼取代了曾经简陋的地窝子,成了兵团人的新家。推开家门,温暖与幸福扑面而来。退休职工叶文良感叹道:“回想以前冬天吃的那些苦,看看现在的好日子,再想想下一代兵团人今后能够拥有的好日子,我们真是由衷地高兴!”

在老一辈兵团人陆续圆梦的背后,是新时期兵团人以坚定的决心、巨大的投入,使“住有所居”“居有所暖”的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各级党委和干部群众的努力之下,变“暖”的不只是住宿条件的改善,还有兵团人的创业激情。五师八十六团职工吕建新利用冬闲时间,带领连队职工成立合作社,搞起了育肥牛养殖,收获不仅是“金元宝”,还有满满的成就感;三师五○团八连阿的姑·热合曼从捡地膜、拔草、拾棉花、采辣椒、摘红枣的零工一步步做起,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经纪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八师石河子市返乡大学毕业生邵彦飞带领团队创立了“石河子微生活”新闻信息发布平台,迅速拥有了超过13万人的用户,日访问量超过20万人次,在全疆同类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名前五;四师六十一团74岁的退休职工沈光坚持创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干果“大亨”……

时下正值冬季,放眼兵团各个师团,冬季的低温也无法阻挡兵团人内心火热的创业激情。各族群众纷纷为兵团的“三化建设”添砖加瓦,在创新创业、多元增收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从地窝子到泥瓦房、到红砖房,再到钢筋水泥的新楼房,在一个又一个“冬季”里,兵团人勇敢造梦、追梦,使兵团逐渐成为转型升级、现代文明示范、融合嵌入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孕育出各族群众更加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