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兵团——鼓

发布时间:16年06月29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马立新

6月15日傍晚,六师一○二团梧桐镇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震天的鼓声飞向天空,传遍团场。伴随着四面大鼓铿锵的鼓声,10位年轻姑娘推着水鼓走到舞台中央,她们不时拍打着水鼓,变换着动作,周围的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阵阵喝彩。这是六师一○二团梧桐镇幸福路社区举办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晚会的开场舞,也是今年团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置身其中,听着震耳的鼓声和震天的呐喊,我仿佛看见了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飒爽英姿。宋建炎四年,在黄天荡一战中,梁红玉随夫出征亲自击鼓,激励宋军击退金兵。经此一战,宋军名震华夏,也让往日不可一世的金军吓破了胆,再也不敢随便过长江南侵。

我仿佛看见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击鼓退倭的身影。明嘉靖四十一年,福建倭患十分严重,他们盘踞海岛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当年8月9日凌晨,戚家军全身披挂,背着稻草边走边撒踏上进攻小岛的征程。为鼓舞戚家军攻克横屿岛上盘踞的倭寇,在即将破晓的黎明,戚继光奋力击鼓,孤独而清越的鼓声在天地间回荡,在鼓声的伴随下,明军支撑着疲倦的身体向小岛前进,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在3个时辰之内,全歼岛上千余名倭寇,夺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土地。

鼓,打击乐器,也是古时前进的号令。击鼓,字典上解释为打鼓作声,用鼓声发出信号或者表示愿望。古时,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鼓是精神的象征,鼓是力量的表现。

在现代、在今天,鼓依旧是进军的号角,前进的号令。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驻疆的10万名官兵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擂响了生产建设的战鼓。10万名官兵就地转业,扎根在了天山南北,沙漠边缘,投身到了屯垦戍边,让沙漠变良田的战斗中。

接着,一个个机械化农场在新疆广袤的原野上拔地而起,一个个连队如星辰般散落在盐碱滩、红柳丛、沙枣林边,一个个军垦战士的家安在了地窝子,安在了土坯房,一个个新生命诞生在了这些简陋的屋子里,于是,田地边梭梭林沙包边多出了许多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和玩耍的身影,学校里传出了阵阵读书声,生动新鲜。

我听到春天的战鼓声。每年春天,团场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兵团人早已按捺不住储存了一冬的力量和激情,走出家门奔向田野,擂响了春耕春播的战鼓。

我听到“三秋”会战的战鼓声。每年秋天,当累累果实呈现在田野,团场召开“三秋”动员大会的时候,就是“秋收、秋种、秋翻”的第一声惊雷。这天起,团场几乎所有人都在为“三秋”忙碌,真正是“家无闲人,地无懒人”。

我听到闹元宵的锣鼓震天响。每年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天才是团场人抒发豪情的日子。热爱生活的团场人会在这天闹社火、扭秧歌,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祈盼新年有更好的年景。鼓,在这一天拥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文化广场上人山人海,掌声雷动。大家扭起了秧歌,踩起了旱船,耍起了龙灯,舞起了狮子,耍起了长龙。身穿各种鲜艳色彩的鼓队队员们精神饱满,奋力击打着锣鼓。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节奏鲜明,欢天喜地的鼓声传遍团场上空,传遍千家万户,鼓起了新年的风帆。

鼓声,给大家带来了力量;鼓声,为创造美好生活增添了活力;鼓声,激起了大家对新一年美好日子的向往。鼓声如滚滚惊雷,掀开了新年崭新的一页,擂响了新的一年人们向美好生活进发的最强音。

听,那震耳欲聋的鼓声,催人奋进的鼓声,整齐雄壮的鼓声,那是勤劳善良的兵团人用双手、用汗水、用鲜血、用生命擂出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会在一代代军垦人的手中继续响下去。

鼓声,在兵团人的血脉中奔流;鼓声,在兵团人的骨子里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