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兵团--树

发布时间:16年06月15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姜小薇

我见过一种名为胡杨的树,维吾尔语称之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胡杨树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故又被大家称为“英雄树”。兵团拥有几十万亩天然胡杨林。在戈壁荒漠上,胡杨树不畏风沙肆虐、盐碱侵蚀,长得枝繁叶茂。它把根深深扎在地下,彰显出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胡杨树还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是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

兵团人喜欢胡杨树、赞美胡杨树,以胡杨树激励自己。胡杨树在戈壁荒漠上扎根、生长,与风沙、干旱等顽强斗争;兵团人也像胡杨树一样,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扎根、成长,以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发展壮大兵团事业的赞歌。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歌曲《小白杨》讲述了九师一六一团辖区内的小白杨哨所边防官兵们与白杨树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兵团边防战士不畏艰苦、戍边守防的崇高精神。

上世纪80 年代,小白杨哨所一位名叫陈福森的边防官兵回家探亲时,把边防哨所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还让他带10 株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返回边防哨所的陈福林和战友们就把树苗栽在了营房边。尽管边防战士们精心呵护,但由于哨所周边干旱、严寒的恶劣自然环境,陈福森带回的10 棵小白杨树苗只有一棵顽强地活了下来。为了保护好这棵白杨树,哨所的边防战士们每天到距离哨所1 公里外的布尔干河挑水浇灌它。在边防战士们的精心照料下,这棵白杨树至今仍挺立在哨所旁。

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但它坚强不屈、挺拔伟岸,像极了无怨无悔戍守边防的战士们。在兵团,有无数像白杨树一样的边防战士,他们用忠诚守防、用生命戍边。

有这样两个了不起的植树护林人。

一个是许登金。1999 年年底,年仅19 岁的许登金决定承包一座荒山种树。为此,他先后3次被父母赶出家门。后来,他拿着仅有的700 多元钱,在亲友们的一片反对声中独自来到了位于石河子市石河子镇努尔巴克村旁的北阳山,在这里安了家。

一开始,许登金挖野生树苗种在北阳山上,后来,又借钱买了几千株树苗。北阳山上没有水源,他拉着大铁皮桶到两公里外的霍斯阿尔克村取水,每天要往返好几趟。不种树的时候,他还要到工地上去打零工,赚钱维持生计。虽然困难重重,但许登金从未想过放弃。他说:“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种树,想方设法把树种活!”

2007 年,北阳山上通了电,也有了水井,许登金种的树成活率提高了。被他的故事所感动,原本对他指指点点的乡亲们也自发到北阳山上来帮忙,乱砍滥伐的现象也越来越少。渐渐地,北阳山变绿了。如今,许登金已经在北阳上度过了近17 年,“让荒山变绿”的梦想一直根植在他心中。

另一个人是塔西卡力·托合提。“我从1983年开始和父亲一起巡林守林,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都是坐毛驴车去树林里,往返一次需要两三天时间。”对三师五○团退休护林员塔西卡力·托合提来说,能让胡杨树披绿,他无怨无悔。

“一辈子守下去,一代代看下去。”塔西卡力·托合提的父亲托合提·拜合提也曾是一位护林员,他守了一辈子林,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心爱的树林。五○团有20 多万亩公益林,其中野生胡杨林近10 万亩。这些树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不仅阻挡了风沙的袭击,还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塔西卡力·托合提自豪地说:“树木管理好了,沙尘天气就少了。”

从酷暑到严寒,无数的兵团护林员常年与树林相伴,守护着一道道绿色屏障。

兵团的大多数团场都建在“风之头、水之尾,绿洲最外围、沙漠最前沿”,建在曾经“没有一棵树的地方”。如今,这些团场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绿色。

多年来,兵团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排盐治碱等措施,对1200 万亩的荒漠植被进行封沙育林育草,至2014 年,建成近4500 万亩人工新绿洲,逐步建起环绕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绿色生态带,形成乔木、灌木、草场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了绿洲生态经济网。

绿色代表着生命,绿色代表着希望。兵团人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沙漠、碱滩、戈壁滩上扎下根,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坚持不懈地种树,用辛勤的汗水孕育出了片片绿洲,建成了一个个阡陌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色生态屏障。每一棵树、每一片绿,都凝聚着兵团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