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符号——张仲瀚

发布时间:16年05月24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纪委监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许庆光

14640668639367705

5月的石河子市,花团锦簇,绿意浓浓,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有多少人知道,石河子市这座享誉中外的“戈壁明珠”的主要设计者是张仲瀚。

1949 年7月初,西北战场和全国各战场一样,已接近胜利尾声。这时,一个关于人生重大走向的选择题摆在了张仲瀚的面前。

“如果允许选择的话,你是愿意到新疆去,还是愿意跟贺老总到四川去?”王震司令员发问。

“新疆是亟待开发的地方,那里的少数民族兄弟需要汉族人民的帮助。不管新疆之行多困难,新疆之战多残酷,我愿意到新疆去。”张仲瀚坚定地回答。

从此,兵团的历史和张仲瀚这个名字永远地连在一起。

1952年,中央决定把新疆的部队分为生产部队和国防部队。张仲瀚主动要求到生产部队。当时,搞生产的不少指战员想不通,觉得“扛起锄头放下枪,脱掉军装换农装。军不军来民不民,当初何必上战场”。对此,张仲瀚挥笔写下:“雄师十万到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

1954年10月7日,兵团宣告成立。张仲瀚豪情满怀:“历史终将证明,兵团是我们党的一个历史创举。这里有一番伟大的事业。我们就是要工农商学兵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就是要搞得家大业大、牛羊成群、兵强马壮、人人满意!”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兵团粮食并不富余,张仲瀚专门组织召开会议,号召全兵团干部群众“瓜菜代”,先后节省出4000万公斤粮食支援灾情最严重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几个省,缓解了这些地方的灾情。同时,兵团各师按照张仲瀚的要求,共安置了21万名“移工就食”人员。张仲瀚说:“要从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上着眼,目前国家遇到暂时困难,兵团要顾全大局,责无旁贷地主动为国家分忧。”

1962年,新疆发生“伊塔事件”。张仲瀚立即组织召开了党委会,研究部署“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工作。兵团人在完成了“三代”任务后,即刻抽调大批人力、物力,开始了建设边境农场的任务。张仲瀚从长远着想:“边境农场要根据土地资源情况,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进行。”

作为兵团的创建者之一,在描绘兵团建设蓝图时,张仲瀚形成了明确的理念:要按党的要求,把兵团铸就成一支屯垦戍边的特殊兵种,既是军,又是民,是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你叫我是“庄稼兵”,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就是要在戈壁滩上盖花园。兵团将以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为国家作出贡献,也为自己在边疆建设幸福的家园。

在兵团17年,张仲瀚心里装满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全然没有他自己。按照当时的规定,出差可以报销差旅费,可是他却说:“我们出差坐的是公家的车子,住的是公家的房子,发给你的津贴费就是在外边吃饭的,还报销什么差费?”身边的同志说起给外国专家送的工艺品、出差的飞机票应该报销时,他说:“什么公家的、个人的,我们共产党人从入党的那天起,就把一切交给了党,包括生命在内。”

1978年,组织上给张仲瀚补发了他在“文革”被关押期间的3万元工资,他先拿出2万元补交自己关押期间的党费,所余1万元,他临终前分赠给了身边的司机、秘书、警卫员。他,房无一间,钱无分文,两袖清风,驾鹤而去。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家乡。”《老兵歌》里的浓浓家国情怀,不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吗?